永遇樂 蘇軾
彭城夜宿燕子樓,鍍鋅圍墻護欄,夢盼盼,護欄,烤漆圍墻護欄,因作此詞
明月如霜,圍墻護欄批發,好風如水,清景無限。曲港跳魚,圓荷瀉璐,寂寞無人見。紞
如三鼓,鏗然一葉,黯黯夢云驚斷。夜茫茫、重尋無處,覺來小園行遍。
天涯倦客,山中歸路,望斷故園心眼。燕子樓空,佳人何在?空鎖樓中燕。
古今如夢,何曾夢覺,但有舊歡新怨。異時對、黃樓夜景,為余浩嘆。
此詞上片望月,既懷超宜興致,高接混茫,而又腳踏實地,圍墻護欄,自具雅量。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: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“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?!卑丫茊柼爝@一細節與屈原的《天問》和李白的《把酒問月》有相似之處。其問之迷、想之逸塵,確實有一種類似的精、氣、神貫注在里面。從創作動因上來說,屈原《天問》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,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、經歷陵陸,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“圖畫天地山川”及“古賢圣行事”后“呵而問之”的(王逸《楚辭章句·天問序》)。
李白是“只愿當歌中酒時,月色長照金樽里”(《把酒問月》),那類因消沉愴然的郁勃意緒,也是鼻息可以聽到的。蘇東坡此詞作于丙辰年,那時候由于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。具有對官府政局的明顯關心,又有期待重回汴京的繁雜情緒,故時逢中秋節,一飲而醉,意興在闌珊中饒有韻律。三人的寫作心理狀態實是多元性暗通的。